一、藏入冰箱
有些人認為中藥藏在冰箱內(nèi)可以長期保存,于是常把一些貴重的藥材,如人參、天麻、鹿茸等放入冰箱保存。其實這一做法并不科學。由于中藥存放在冰箱內(nèi)與其他食物混放,時間一久,不但各種細菌容易侵入藥材內(nèi),而且容易受潮,破壞藥性。
二、煎藥前用水洗
有些人認為中藥材臟,常在煎煮之前用水洗一下,其實此舉得不償失。因為不少中藥成分中含有的糖和苷類等物質能溶于水。如果煎藥前用水洗,會失去中藥的一部分有效成分。再者,有不少中藥是經(jīng)過加工炮炙的,常添加蜜、酒、醋等輔助材料,用水洗后會影響炮制的作用,降低藥力。
三、用開水煎藥
有些人為了節(jié)省時間,喜歡用開水煎煮中藥,其實用此法煎藥速度雖快但質量差。因為用開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飲片時,生物的外層組織細胞驟然受高熱沖擊會立刻凝固、緊縮,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形成了一層不可逆性的變性層,阻止水分的滲入,致使組織內(nèi)部溶解的成分難以析出,這樣藥物成分的釋放受限,嚴重地影響了藥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,藥效勢必降低,影響治療效果。
四、煎藥過夜
有些人在煎煮中藥湯劑時,不現(xiàn)煎現(xiàn)服,常把煎過的湯藥留到第2天服用,即煎藥過夜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沉淀反應會影響中藥湯劑中的有效成分。因為中藥湯劑中大多由多味中藥配伍組合而成。在此過程中,各種化學成分之間可發(fā)生各種化學反應而產(chǎn)生沉淀物,如鞣質和生物堿,蛋白質、生物堿和苷類。這些物質與有機酸相遇后均可發(fā)生沉淀反應,生成新的難溶于水的化合物,從溶液中析出。藥液放置時間一長,便為產(chǎn)生沉淀反應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沉淀物越多,相應的有效成分就減少。
五、冷服與熱服不分
中藥煎好后,藥汁不冷不熱時服叫溫服,一般病人多采用此種方法服藥。但也有一些病人需要冷服或熱服。如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屬寒癥者,及外感風寒感冒時就需要熱服,熱服可助出汗,疏解風寒。患扁桃腺炎、支氣管炎、肺炎、膽囊炎、尿路感染而高熱的病人,中醫(yī)往往使用清熱解毒、瀉下通便的涼性中藥,而且須冷一冷再服。這種溫藥熱服、寒藥涼服,是根據(jù)疾病的寒熱性質而定的,也是中醫(yī)治病用藥的一個原則。注意中藥的冷服與熱服,不但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,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