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,很多人容易腹瀉。大多數(shù)腹瀉者因腸道所需消化酶的活性較差,營養(yǎng)食物攝入相對較高,腸道負擔重,同時,肌體調(diào)節(jié)機能較差,免疫功能欠佳所以容易得病,而外因主要是由于輪狀病毒感染木業(yè)就是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物的食物或水進入消化道,這種境況多發(fā)生在所用的器皿或食物未經(jīng)嚴格消毒。
秋季腹瀉也有部分病例可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感冒癥狀。發(fā)生腹瀉前,不少病人先出現(xiàn)呼吸道感染癥狀,而且病起突然。一般有輕度或中度脫水,抗生素治療無效,一旦出現(xiàn)類似癥狀,應及時就診。
誤區(qū)1:腹瀉來了,腹痛難忍,先止痛
腹瀉往往伴隨腹痛,讓人痛苦難受。然而,因此就吃止痛藥止痛的做法是不對的。因為腹瀉伴有腹痛者,常見于感染性腹瀉和食物中毒。若此時應用某些止痛藥,如嗎啡、杜冷丁、復方樟腦酊(內(nèi)含嗎啡),因其能減慢腸蠕動,收縮括約肌,減少消化液分泌,延緩腸內(nèi)容物推進而止瀉。
但同時,可因強烈鎮(zhèn)痛作用而掩蓋病情發(fā)展,導致腸穿孔等嚴重并發(fā)癥,而被延誤診治甚至危及生命。
正確方法
凡有腹瀉伴有腹痛者,在沒有明確病因診斷之前,嗎啡、杜冷丁等阿片受體激動劑應列為禁忌。必要時,可慎用阿托品、山莨蓉堿等解痙藥。但患有青光眼的老人應禁用,以防不測。
誤區(qū)2:拉肚子,當務之急是止瀉
腹瀉的病因很多,常見的病因有腸道感染、中毒、過敏、消化或吸收不良、炎癥以及胃腸道功能失調(diào)等。如果不分清情況,一拉肚子就先用止瀉藥,可能掩蓋病情,影響醫(yī)生診斷,還有可能影響腸道對細菌及毒素的排泄,加重病情。
正確方法
在治療上,適當應用止瀉藥是必要的,但需根據(jù)具體情況分別對待。
腹瀉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之分,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、病毒、真菌、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;非感染性腹瀉常見于受涼、消化不良、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、糖尿病、尿毒癥等全身性疾病。
原則上講,止瀉藥只適用于非感染性腹瀉,而感染性腹瀉一般不用,尤其是在急性期,炎癥及中毒癥狀(如高燒)較明顯、膿血便較多時,應視為止瀉劑的絕對禁忌;到了恢復期,病情明顯好轉(zhuǎn),大便不帶膿血,僅是水分較多時,也可短時服用止瀉劑。
止瀉只是一種對癥治療,病因治療才是根本。因此,止瀉補液的同時,切勿忽視對原發(fā)病的治療。
誤區(qū)3:急性腹瀉就是腸道有炎癥,要吃抗生素消炎
很多人一有腹瀉,就使用復方新諾明或諾氟沙星(氟哌酸)等抗生素。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。
前面提到,腹瀉有感染和非感染性兩類,非感染性腹瀉用抗生素治療是無效的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:抗生素有好的一面,也有壞的一面,好的方面可以抑制或殺滅細菌,不好的一面,可能產(chǎn)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,比如毒性反應、過敏反應,還可導致腸道的菌群失調(diào)和二重感染,甚至耐藥反應。長期濫用抗生素者更是危險。
正確方法
近年的研究顯示,腹瀉中只有30%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,一般是菌痢、霍亂、沙門氏菌感染、各種重癥、免疫功能低下等情況下,或大便帶膿血、12歲以下的患兒,出現(xiàn)突然發(fā)熱、面色蒼白、四肢發(fā)涼、肌肉發(fā)緊等癥狀者,以及特殊病患的腹瀉方可給予抗生素。但服用什么抗生素、如何服用,都需要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