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脾胃論》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(yī)理論著作,作者李東垣為金元四大醫(yī)學家之一,他倡導“人以胃氣為本”,善溫補脾胃之法,后稱之為“補土派”。李東垣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本,元氣是健康之本。脾胃傷,則元氣衰;元氣衰,則疾病所由生。李東垣強調了脾胃的重要性,今天看來,這一觀點依然正確,所以筆者建議飲食養(yǎng)生從健脾養(yǎng)胃開始。
一、脾胃的重要性
在中醫(yī)學理論中,認為脾為后天之本。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中醫(yī)看來是:脾主運化,就是將水谷消化成為精微物質并將其運輸、布散到全身。這些功能需胃和小腸等的配合,但主要以脾為主。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。
1、運化水谷:水谷,泛指各種飲食物。運化水谷,即是指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。中醫(yī)學認為人體的消化功能與脾、胃、小腸等臟腑都有關系。例如飲食物入胃,經過脾胃的腐熟加工,然后進入小腸,清濁分離,各走其道,再由脾輸送至全身,供應各臟腑器官的營養(yǎng)。但中醫(yī)學以五臟為中心,無論是從生理角度,還是從病理角度來說,脾是消化系統(tǒng)的主要臟器,人體的消化功能主要歸屬于脾。脾運化水谷精微,維持著五臟、六腑、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。
|